假若你在街上隨意找個成年人,訪問他的信貸經驗,他可能會告訴你他身上有一張或多張信用咭;又或是他的住所是通過按揭而購得,現時仍在供款。香港是財金活動頻繁的商業社會,信貸活動相當活躍,以上只是一些普羅大眾參與信貸的一些例子。筆者年青時於本地大學求學,也向政府借貸,以應付學費和生活費的開支,待畢業獲得固定工作後,才開始按月清還貸款,也是一例。
不知怎的,近年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紛紛向青少年「埋手」,以拓展客源。信用咭公司於各大學擺攤位、送厚禮,吸引學生申請信用咭;財務公司就不斷鼓吹「易借易還」、「節省利息支出」,鼓勵以借貸方式清還信用咭欠款,然後繼續消費。我最近留意到一則電視廣告,畫面有兩位年青人在沉醉於電玩,其中一位表示「手緊」(即銀根緊絀),另一位則輕描淡寫的表示「等錢使咪貸款囉」(若有財政困難大可貸款)。我相信廣告創作人以沉醉電玩的年青人代表時下的青少年人,而輕鬆的表示「有財政困難大可貸款」則淡化因借貸可能出現的負面標籤。這則廣告最後還標榜「不用露面,靠把聲都借到錢」(不用親身到財務公司,只須以電話通話就能完成借貸手續)。
這邊廂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施展渾身解數招攬年青顧客,那邊廂則聽到學生資助辦事處的統計,謂12-13學年有280名學生貸款人申請破產,較前一個學年增加17%。我在想,我們的年青人是在那裡學習理財的呢?事實上,筆者在中學服務二十多年,鮮有聽聞在中學推動理財教育,只偶爾聽到在「企會財」科有相關的知識教導學生;可是,「企會財」乃選修科目,並非每個學生都會修讀。然則在中學推動理財教育的例子可謂鳳毛麟角,我們又豈能假設學生升讀大學後能「自然地」懂得理財?再者,理財教育除了知識層面外,態度更是重要;故此,我希望教育局能伙拍相關機構為中學製作理財教育套件,供中學老師使用。
曾幾何時,有某煙草商以「想做就去做」為推廣口號,旋即為社會詬病(年長一點的讀者應該知道是那一個品牌吧);後來,該廣告口號改為「應做就去做」,算是回應了社會的主流價值吧。今天,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也彷彿在推廣「想借就去借」;不知社會有沒有意識到要把主流價值灌注,使這些公司改變宣傳手法,推廣「應借才去借」?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7月28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