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日防暴警察所施放的催淚彈,不僅嗆著現場的示威群眾,也把無數在電視機旁的香港市民「嗆」得淚流披面;大批市民自發地走上街頭,佔據多條主要幹道,社會運動進入「遍地開花」的狀態。
九月二十九日一大清早回到學校,掩藏好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到教員室主持特別教職員會議,指示如何安頓罷課學生,安排特備公民教育論壇,好不容易才熬過一天。沉澱過後,體會到社會矛盾已悄然溜進家庭與學校,不禁心酸。
有學生家長是警務人員,在家與子女爭辯;當子女同情示威群眾,家長則覺得警方鎮壓有理,對罵「戰場」由街頭走進家中。有經營中港貿易的家長,當子女表示要罷課聲援「佔中」行動,立時火冒三丈,因他的貿易生意因「佔中」而添上不明朗因素。在學校裡,支持罷課的學生和家長指責學校對罷課學生所提供的支援不足,而反對罷課的家長則指斥學校容許罷課,表現政治取態。社會矛盾已侵入校園,做成學校與家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大家必須明白,這是一場政治運動,所爭拗的議題是社會議題;我們必須竭力阻止社會爭拗入侵學校與家庭,破壞家人關係和家校關係。社會是多元的,若家庭成員基於不同原因採納不同政治取態,我們必須互相理解和包容。作為成年人,父母更應沉住氣,鼓勵子女作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並尊重他們經過思考而作出的選擇;為人子女者,亦應了解父母的處境,並明白他們出於愛與擔憂,才阻止子女進行罷課或出席「佔中」集會。在家校關係上,家長和同學必須明白學校作為社會的縮影,政策措施必須照顧不同訴求的學生和家長;而學校亦必須加強透明度,與家長溝通和解釋學校政策及措施背後的考慮。
有「危」必有「機」。當社會出現政治危機時,亦是凝聚每一個香港人關心自己所身處的城市的時機;當矛盾衝擊著家庭時,正是我們檢視家人間是否溝通不足的好機會;當學校與學生、家長產生張力時,正好讓學校反思我們平日跟家長和同學的關係如何,互信是否足夠。祈求上主憐憫香港、祝福香港。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10月16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