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月都是我校師生、家長、校友歡聚的日子,因為每年的校慶綜藝晚會、開放日和感恩崇拜都安排在一月中舉行。我要跟讀者們分享的,正是我在校慶綜藝晚會所欣賞的一齣話劇;這是一齣由本校學生撰寫劇本、執導,並由師生合力演出的話劇,劇名叫「藥」。

故事描寫一群高中學生,每日埋首於學業,讀書、測驗、考試叫人沒有喘息的空間,甚至為了進入大學這夢想,連自小想著要到美國打籃球,或是到維也納學音樂等「不切實際」的夢想也要束之高閣。主角一心對現況很不滿,很想說服以拾「紙皮」維持一家生計的母親讓她到外國讀書,可是這也是「不切實際」的夢兒。另一方面,校長為求學校能成為全港頂尖中學,不惜威逼利誘周老師,要她想出提升學生成績的方法,周老師在苦無良策下,竟研製一種名為「聰明藥」的精神科藥物,學生服食後會乖乖聽命溫習,每日只須睡覺一小時,副作用不言而喻。更可怕的是,除了一心以外的所有同學們,縱使知道服用這「藥」的副作用,仍依從指示服「藥」,以提升學習能力,期望考進大學。

這齣話劇並非要反映本校情況,因學生們都認同學校重視學生成長,而非只顧「催谷」成績;然而,這齣話劇卻道出香港學生眼中的中學教育 — 以考進大學為成功指標,甚麼「德、智、體、群、美」全只是美麗的口號,這怎能不教我們深切反思!

「聰明藥」在現實世界中以何種形式存在?可能是羊群心態的補習文化,是各式各樣的模擬試,是無盡的試前操練。在如此擠壓的空間下,學生根本談不上了解自己的興趣、認清自己的方向、訂立自己的目標;久而久之,考進大學就成為他們的共同目標,至於考進大學後又如何,就留待進入大學後再回答。另一方面,香港的教育制度對「成功」的詮釋實在太狹隘,在文憑試放榜後傳媒的焦點總是聚焦在哪所中學出產最多「狀元」;在聯招結果公佈後就追問學校有多少學生考進大學。

教育工作者必須對自己的專業有承擔,不被社會對「成功」的狹隘詮釋牽著鼻子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強項弱處,讓他們在學校這片成長的天空下認識自己,走適合自己的路,才能無悔此生。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2月9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