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中、小學校(不包括特殊學校)能提供住宿訓練的實在寥寥可數,本校慶幸能擁有一棟提供八十八個宿位的宿舍,為中一學生提供兩至三個月的宿舍生活經歷。究竟宿舍生活能為孩子的成長注入甚麼元素?
成年人不難發現,這一代孩子是被寵壞的。究其原因,與社會整體生活條件改善,及家中孩子數目減少有關。為人父母者,即使自己省吃儉用,也把最好的留給兒女,致使萬千寵愛都集於家中一、兩名孩子身上;加上家庭生活改善,不少孩子都在家傭照顧下長大,「王子病」、「公主病」就在這個環境下「誘發」出來。住宿訓練就是針對這些障礙孩子成長的情況而設計的。
首先,住宿訓練是要訓練家長!家長得學會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家長常抱怨孩子長不大,常常要他們照顧,耗費心力;但卻沒想過,其實是他們「太關心」、「太敏捷」,把孩子遇見的問題,甚或可能遇見的挑戰都一一去除,那麼孩子又如何在挫折和失敗中獲取成長的養份?所以,住宿訓練先是要讓家長站遠一點,騰出空間讓孩子成長。
在訓練孩子方面,宿舍生活提供三方面的訓練予宿生,就是自理能力、紀律生活和群體相處。在自理能力方面,宿生必須學會自我照顧;由執拾、清潔等生活上的自理訓練,到完成功課、溫習等學業上的自理訓練,都在沒有家傭和父母的照顧下完成。在紀律生活方面,宿生都有一個作息時間表,每周五天按照時間表生活,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現代孩子總愛自由自在,事事順心而行,但宿舍生活讓孩子體會紀律生活的好處,提升學習效律。在群體相處方面,宿生從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小家庭中,進入人人平等的大家庭生活,必然遇上很多矛盾,甚至衝突。在宿舍生活中,宿生過著群體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是王子、人人都是公主的國度,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遷就、協調、磨合、妥協,生活就會完滿和愉快;唯一條件是家長不要介入參與,不要太計較子女的得與失,宿生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平衡點融洽地相處。
有宿舍生活不就等於有住宿訓練,訓練是要刻意安排的,按著教育的整體目標而制定,並且與時並進地優化訓練內容和形式。住宿訓練表面上與學業成績並不掛鉤,但我們相信培育人才是教育的本意,更是我校全人教育的宗旨。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3月《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