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當你想到學校教育時,不其然會聯想到課室的四堵牆,還有一塊黑板,和站在黑板前的老師在聲嘶力竭的講課;可是,現代教育已注入了另類的學習情境,就是走出課室,甚至走出香港,進入另一國度,跨越地域文化,坊間稱為遊學團,但教育界以學習為本位,稱這種學習旅程為學遊團。學校在長假期舉辦學遊團,已非中學專美,很多小學,甚至幼稚園也舉辦類似活動,以擴闊孩子眼界,增廣見聞。
我校每年復活節假期前都有一周的學習活動,稱為「GLocal Week」,全校師生都會參加本地以至海外的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周的主題十分豐富多元,有些與學科學習掛鉤的,例如馬來西亞熱帶雨林考察團、西安歷史文化考察團等;但我更喜歡的,就是服務學習團,例如到清遠山區學校進行義教、到柬埔寨探訪垃圾山兒童和孤兒院、到印尼貧民區協助當地居民建屋等。
有人認為香港中學生是被寵壞的一群,事事都從自身利益出發,都感染了「王子病」和「公主病」;可是,我見證過不少在家嬌生慣養的學生,在服務學習團中目睹受助群體的需要,都身體力行的展現愛心的服事,這些表現就連他們的父母也不敢相信。更叫人感動的,是經過服務學習後,有些學生確立了人生職志,以服務有需要的群體為人生使命。
可是,不是把孩子帶到受助群體中,愛心就會自然迸發,一切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都必須經過悉心安排,才會得到預期效果,在此提出三點與讀者分享。一、旅程前的準備是相當重要的,參加者必須清楚旅程的目的,並對所要付出的心思精力有充份的心理預備,以調較對旅程的期望。二、生命的接觸最能感動人,所以在旅程中的活動安排可多造就機會,讓參加者與受助者作生命的交流。三、每項活動後的分享才是戲肉,因活動本身只是一種經歷,但每個人卻對經歷的解讀也不同;能讓參加者抒發他們在經歷中所獲得的意義,並在導師的帶領下內化其中所得,才是服務學習能帶來生活改變的成功關鍵。
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服務學習提供了靈育培養的好機會,是值得推薦的學習經歷。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4月《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