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都在進行規模或大或小的教育改革,香港也不例外;從學制到課程,以致考評模式,都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為的是要回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人才,究竟需要學習和培養哪些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可是,在芸芸改革中忽略了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課堂教學的改革。若教師仍以單向教學為主,老師講,學生聽、抄、背,囫圇吞棗,然後在考試時機械地默寫一遍;這樣的課堂教學怎有可能培養靈活、創新,能將已有知識應用在新問題上的二十一世紀青年人才?故此,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正道。

誠然,推動自主學習之路真的不容易走。曾聽過有家長投訴說:「老師沒教書,老是叫我的孩子自學,能自學就不用來學校上課呢!」也有學生抱怨說:「老師要求我們自學,在課堂上又分組互學,乾脆把他的薪水也分給我們吧!」有經驗的老師可能會這樣提點後輩,說:「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很長時間啊,可惜課堂需要追趕進度,還是快快把書教完,別耍這麼多花招吧!」以上對話,反映著推動自主學習之路,確是一條逆流而上之路;老師除了需要在教學技巧上有所裝備外,還要有決心和毅力才可達成。

推動自主學習的老師,一定不會如行外人所說不用教書而拋下學生自學而已,反之他們對課堂活動流程、課業設計,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都花上不少心思;至於課堂上,老師遊走於各學習小組,了解他們學習難點,指導個別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可能比較傳統課堂還忙碌得多呢!在追趕課堂進度上,推動自主學習的老師都有一個信念,就是推動初期學生得花時間培養學習技巧,學習進度會較為慢一點,但當技巧漸趨純熟,學習的進度就會加快,最終都能按時完成課程。

以上所言都是理論和信念,要推動自主學習,還得有以下三道錦囊。第一,單向教學(教師教學為主)和推動自主學習(學生學習為主)是一條主軸的兩端;但教學方式並非只有這兩端,而是根據老師教學經驗,對學科學習的掌握,並檢視學生學習情況而制定教學方案,故此老師的專業判斷仍是至為重要。第二,推動自主學習的毅力和決心也是成敗關鍵,因老師要突破自己固有的教學模式,意即老師也要成長。第三,校長、家長、學生的認同和接納,會使推動自主學習事半功倍;故此,老師要多與校長、家長、學生溝通,傳達理念,並接收學習者的回饋,以求找出更貼近學習者需要的教學方式。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副主席

本文載於2017年9月8日《信報》之「直資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