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新加坡教會服務及文化之旅 活動日期:3月18日(五) 至3月22日(二) ,共5日4夜 活動地點:新加坡 活動內容:與當地學生交流,認識新加坡基層人士,探訪當地教會,及進行義工服務。了解新加坡之多元文化及其城市規劃。 @2016 @2015

Taiwan

台灣流浪生命之旅 活動日期:3月19日(六) 至3月23日(三),共5日4夜 活動地點:台灣宜蘭及花蓮 活動內容:一個流浪平台,深度歷奇,讓年青人成為流浪的主角,走訪當地特色地方,與當地人深入互動。去試、去闖、去成功、去失敗,學習策劃行程及解決困難。 協辦單位:流浪生命工程 @2016 Visual Arts @2014 @2015

服務學習團

從前,當你想到學校教育時,不其然會聯想到課室的四堵牆,還有一塊黑板,和站在黑板前的老師在聲嘶力竭的講課;可是,現代教育已注入了另類的學習情境,就是走出課室,甚至走出香港,進入另一國度,跨越地域文化,坊間稱為遊學團,但教育界以學習為本位,稱這種學習旅程為學遊團。學校在長假期舉辦學遊團,已非中學專美,很多小學,甚至幼稚園也舉辦類似活動,以擴闊孩子眼界,增廣見聞。   我校每年復活節假期前都有一周的學習活動,稱為「GLocal Week」,全校師生都會參加本地以至海外的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周的主題十分豐富多元,有些與學科學習掛鉤的,例如馬來西亞熱帶雨林考察團、西安歷史文化考察團等;但我更喜歡的,就是服務學習團,例如到清遠山區學校進行義教、到柬埔寨探訪垃圾山兒童和孤兒院、到印尼貧民區協助當地居民建屋等。   有人認為香港中學生是被寵壞的一群,事事都從自身利益出發,都感染了「王子病」和「公主病」;可是,我見證過不少在家嬌生慣養的學生,在服務學習團中目睹受助群體的需要,都身體力行的展現愛心的服事,這些表現就連他們的父母也不敢相信。更叫人感動的,是經過服務學習後,有些學生確立了人生職志,以服務有需要的群體為人生使命。   可是,不是把孩子帶到受助群體中,愛心就會自然迸發,一切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都必須經過悉心安排,才會得到預期效果,在此提出三點與讀者分享。一、旅程前的準備是相當重要的,參加者必須清楚旅程的目的,並對所要付出的心思精力有充份的心理預備,以調較對旅程的期望。二、生命的接觸最能感動人,所以在旅程中的活動安排可多造就機會,讓參加者與受助者作生命的交流。三、每項活動後的分享才是戲肉,因活動本身只是一種經歷,但每個人卻對經歷的解讀也不同;能讓參加者抒發他們在經歷中所獲得的意義,並在導師的帶領下內化其中所得,才是服務學習能帶來生活改變的成功關鍵。   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服務學習提供了靈育培養的好機會,是值得推薦的學習經歷。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4月《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住宿訓練

本地中、小學校(不包括特殊學校)能提供住宿訓練的實在寥寥可數,本校慶幸能擁有一棟提供八十八個宿位的宿舍,為中一學生提供兩至三個月的宿舍生活經歷。究竟宿舍生活能為孩子的成長注入甚麼元素? 成年人不難發現,這一代孩子是被寵壞的。究其原因,與社會整體生活條件改善,及家中孩子數目減少有關。為人父母者,即使自己省吃儉用,也把最好的留給兒女,致使萬千寵愛都集於家中一、兩名孩子身上;加上家庭生活改善,不少孩子都在家傭照顧下長大,「王子病」、「公主病」就在這個環境下「誘發」出來。住宿訓練就是針對這些障礙孩子成長的情況而設計的。 首先,住宿訓練是要訓練家長!家長得學會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家長常抱怨孩子長不大,常常要他們照顧,耗費心力;但卻沒想過,其實是他們「太關心」、「太敏捷」,把孩子遇見的問題,甚或可能遇見的挑戰都一一去除,那麼孩子又如何在挫折和失敗中獲取成長的養份?所以,住宿訓練先是要讓家長站遠一點,騰出空間讓孩子成長。 在訓練孩子方面,宿舍生活提供三方面的訓練予宿生,就是自理能力、紀律生活和群體相處。在自理能力方面,宿生必須學會自我照顧;由執拾、清潔等生活上的自理訓練,到完成功課、溫習等學業上的自理訓練,都在沒有家傭和父母的照顧下完成。在紀律生活方面,宿生都有一個作息時間表,每周五天按照時間表生活,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現代孩子總愛自由自在,事事順心而行,但宿舍生活讓孩子體會紀律生活的好處,提升學習效律。在群體相處方面,宿生從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小家庭中,進入人人平等的大家庭生活,必然遇上很多矛盾,甚至衝突。在宿舍生活中,宿生過著群體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是王子、人人都是公主的國度,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遷就、協調、磨合、妥協,生活就會完滿和愉快;唯一條件是家長不要介入參與,不要太計較子女的得與失,宿生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平衡點融洽地相處。 有宿舍生活不就等於有住宿訓練,訓練是要刻意安排的,按著教育的整體目標而制定,並且與時並進地優化訓練內容和形式。住宿訓練表面上與學業成績並不掛鉤,但我們相信培育人才是教育的本意,更是我校全人教育的宗旨。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3月《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從一齣話劇說起

每年一月都是我校師生、家長、校友歡聚的日子,因為每年的校慶綜藝晚會、開放日和感恩崇拜都安排在一月中舉行。我要跟讀者們分享的,正是我在校慶綜藝晚會所欣賞的一齣話劇;這是一齣由本校學生撰寫劇本、執導,並由師生合力演出的話劇,劇名叫「藥」。 故事描寫一群高中學生,每日埋首於學業,讀書、測驗、考試叫人沒有喘息的空間,甚至為了進入大學這夢想,連自小想著要到美國打籃球,或是到維也納學音樂等「不切實際」的夢想也要束之高閣。主角一心對現況很不滿,很想說服以拾「紙皮」維持一家生計的母親讓她到外國讀書,可是這也是「不切實際」的夢兒。另一方面,校長為求學校能成為全港頂尖中學,不惜威逼利誘周老師,要她想出提升學生成績的方法,周老師在苦無良策下,竟研製一種名為「聰明藥」的精神科藥物,學生服食後會乖乖聽命溫習,每日只須睡覺一小時,副作用不言而喻。更可怕的是,除了一心以外的所有同學們,縱使知道服用這「藥」的副作用,仍依從指示服「藥」,以提升學習能力,期望考進大學。 這齣話劇並非要反映本校情況,因學生們都認同學校重視學生成長,而非只顧「催谷」成績;然而,這齣話劇卻道出香港學生眼中的中學教育 — 以考進大學為成功指標,甚麼「德、智、體、群、美」全只是美麗的口號,這怎能不教我們深切反思! 「聰明藥」在現實世界中以何種形式存在?可能是羊群心態的補習文化,是各式各樣的模擬試,是無盡的試前操練。在如此擠壓的空間下,學生根本談不上了解自己的興趣、認清自己的方向、訂立自己的目標;久而久之,考進大學就成為他們的共同目標,至於考進大學後又如何,就留待進入大學後再回答。另一方面,香港的教育制度對「成功」的詮釋實在太狹隘,在文憑試放榜後傳媒的焦點總是聚焦在哪所中學出產最多「狀元」;在聯招結果公佈後就追問學校有多少學生考進大學。 教育工作者必須對自己的專業有承擔,不被社會對「成功」的狹隘詮釋牽著鼻子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強項弱處,讓他們在學校這片成長的天空下認識自己,走適合自己的路,才能無悔此生。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2月9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寫給中一學生的信

可愛的中一同學們: 收到你們所送的生日卡,暖流從心底湧上;每當我細閱卡上的文字,你們的笑臉就隨之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你們就是上主差來的小天使,為我每天繁忙的工作注入動力。我深盼你們能在這所充滿愛心的學校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我向天父的祈禱。 開學至今已差不多三個月了,我相信你們已熟習了校園的環境;倘若你仍感未能掌握中學的學習節奏,請不要過份憂慮,這是挺正常的。事實上,從小學升上中學,要學習和適應的事情頗多,只要不慌不亂,一定能克服所有的困難與挑戰。校長很想跟你分享你的師兄姐們的經驗,讓你更有準備,踏上中學成功路。 踏上中學初期,同學們會不期然常常跟小學比較。你最好的小學同學很可能升讀了不同中學,你可能仍懷緬小學時的班主任如何疼愛你;然而,這樣的懷緬與比較會窒礙你的前進的。校長不是要求同學拋棄過去的回憶,這是不必要且是不可能的,相反地我希望你能對過去的回憶珍之重之。我只想強調的是中學始終有別於小學,事事比較只會徒添負面情緒,取而代之該是探索新事物的精神,每當遇上不熟悉的人和事時,第一個反應可以是:這很有趣,我從未遇見過呢!這種探索的精神會帶領我們闖進更廣闊的學習天空。 此外,踏上中學後同學們的學習習慣是必須改變的。小學的學習內容相對顯淺,且經過小六全港性系統評估或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等統一考試的洗禮,同學們對應試學習的要求已相當熟悉,事事探求標準答案,並誤以為這就是學習的全部。當然,中學的學習也有應試的部份,但並非所有學習活動都是如此,老師可能只會提供範圍、指引、框架,當然還有呈交報告日期(往往是數日、數周,甚至數月後),同學就要對研習有所規劃,管理時間,按部就班,完成課業,這對同學來說是重大的挑戰。 除了學習習慣外,生活習慣也應該來個大革新。以往同學可能因小學就近入學的原則,不用長途跋涉,現在每天可能花上不少時間於交通上;此外,豐富多姿的課外活動叫人蠢蠢欲試,若再加上校外的訓練項目、網上娛樂等,一天縱使有四十八小時也不夠用。故此,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作息有序,顯得非常重要。以往喜愛的網上娛樂,亦應適可而止,才有充足精神迎接一天的挑戰。 總括而言,改變是免不了的,這是成長所需付上的代價,但相信經過中學階段的鍛煉,成長的收穫必定豐碩纍纍。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11月24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勿讓社會矛盾進入家庭與學校

九月二十八日防暴警察所施放的催淚彈,不僅嗆著現場的示威群眾,也把無數在電視機旁的香港市民「嗆」得淚流披面;大批市民自發地走上街頭,佔據多條主要幹道,社會運動進入「遍地開花」的狀態。 九月二十九日一大清早回到學校,掩藏好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到教員室主持特別教職員會議,指示如何安頓罷課學生,安排特備公民教育論壇,好不容易才熬過一天。沉澱過後,體會到社會矛盾已悄然溜進家庭與學校,不禁心酸。 有學生家長是警務人員,在家與子女爭辯;當子女同情示威群眾,家長則覺得警方鎮壓有理,對罵「戰場」由街頭走進家中。有經營中港貿易的家長,當子女表示要罷課聲援「佔中」行動,立時火冒三丈,因他的貿易生意因「佔中」而添上不明朗因素。在學校裡,支持罷課的學生和家長指責學校對罷課學生所提供的支援不足,而反對罷課的家長則指斥學校容許罷課,表現政治取態。社會矛盾已侵入校園,做成學校與家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大家必須明白,這是一場政治運動,所爭拗的議題是社會議題;我們必須竭力阻止社會爭拗入侵學校與家庭,破壞家人關係和家校關係。社會是多元的,若家庭成員基於不同原因採納不同政治取態,我們必須互相理解和包容。作為成年人,父母更應沉住氣,鼓勵子女作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並尊重他們經過思考而作出的選擇;為人子女者,亦應了解父母的處境,並明白他們出於愛與擔憂,才阻止子女進行罷課或出席「佔中」集會。在家校關係上,家長和同學必須明白學校作為社會的縮影,政策措施必須照顧不同訴求的學生和家長;而學校亦必須加強透明度,與家長溝通和解釋學校政策及措施背後的考慮。 有「危」必有「機」。當社會出現政治危機時,亦是凝聚每一個香港人關心自己所身處的城市的時機;當矛盾衝擊著家庭時,正是我們檢視家人間是否溝通不足的好機會;當學校與學生、家長產生張力時,正好讓學校反思我們平日跟家長和同學的關係如何,互信是否足夠。祈求上主憐憫香港、祝福香港。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10月16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對中學罷課的見解

近日社會因政改所帶來的政治爭拗不斷,中學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份亦被牽扯在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會反思這些討論對學生成長有甚麼積極意義;作為學校領導,我會思考如何緩解這些政治爭拗對學校做成的衝擊。   我明白倡議中學罷課的團體以此行動製造社會張力,表達他們對政改的不滿;然而,反對罷課的團體希望政治角力不好打亂青少年正常學習生活。在這場政治爭拗中,學校與學生並不走在對立面,學校亦不應成為這場政治爭拗的角力場。主張罷課者應尊重選擇不罷課者,而不罷課者亦應了解罷課者向政府所爭取的訴求,不應視之為滋事份子,達致互相了解,互相包容。   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老師應把握契機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事實上,中學罷課的議題把原本對中學生比較遙遠的政改議題一下子拉近了。老師可藉中學生罷課的話題引導學生關心政改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學校可透過語文科、通識科、倫理與宗教科等引發學生認識和討論相關議題,從而確立自己的立場,不致人云亦云。此外,學校亦可舉辦論壇,讓學生認識當前的社會矛盾,抒發見解,並聆聽不同意見。   近日,持不同意見的校外團體都向學校「夾擊」,試圖影響學校按不同校情所作專業自主的判斷。其中反對罷課的團體宣佈設立舉報中學生組織和參加罷課熱線,並聲言會將所收集的舉報通報教育局,亦可能公佈學校名字。另一邊廂鼓吹中學生罷課的組織則提供電郵範本,鼓勵中學生、家長及校友們以電郵向校長查詢學校對罷課的立場,並轉寄查詢結果給該組織存檔。兩方的舉措都給予學校壓力,意圖影響學校的自主,均須予以譴責。反對罷課團體的熱線加增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且以教育局、校董會、家教會等組織向學校施壓;鼓吹罷課團體的電郵「炸彈」,亦是以學生、校友、家長的力量脅迫學校表態。我希望呼籲社會持不同意見的組織或個人,應該尊重學校的專業自主;而學校作為教育專業的組織,亦不會受脅迫而作出違反教育專業的決定。   當前中學生罷課與否的張力源於社會,作為基督徒,我會以祈禱守望社會政制發展,求上主止息紛亂;更祈求上主保護學校及學生,免受政治爭拗帶來的困擾。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9月22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