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無知,易陷信貸深淵

假若你在街上隨意找個成年人,訪問他的信貸經驗,他可能會告訴你他身上有一張或多張信用咭;又或是他的住所是通過按揭而購得,現時仍在供款。香港是財金活動頻繁的商業社會,信貸活動相當活躍,以上只是一些普羅大眾參與信貸的一些例子。筆者年青時於本地大學求學,也向政府借貸,以應付學費和生活費的開支,待畢業獲得固定工作後,才開始按月清還貸款,也是一例。   不知怎的,近年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紛紛向青少年「埋手」,以拓展客源。信用咭公司於各大學擺攤位、送厚禮,吸引學生申請信用咭;財務公司就不斷鼓吹「易借易還」、「節省利息支出」,鼓勵以借貸方式清還信用咭欠款,然後繼續消費。我最近留意到一則電視廣告,畫面有兩位年青人在沉醉於電玩,其中一位表示「手緊」(即銀根緊絀),另一位則輕描淡寫的表示「等錢使咪貸款囉」(若有財政困難大可貸款)。我相信廣告創作人以沉醉電玩的年青人代表時下的青少年人,而輕鬆的表示「有財政困難大可貸款」則淡化因借貸可能出現的負面標籤。這則廣告最後還標榜「不用露面,靠把聲都借到錢」(不用親身到財務公司,只須以電話通話就能完成借貸手續)。   這邊廂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施展渾身解數招攬年青顧客,那邊廂則聽到學生資助辦事處的統計,謂12-13學年有280名學生貸款人申請破產,較前一個學年增加17%。我在想,我們的年青人是在那裡學習理財的呢?事實上,筆者在中學服務二十多年,鮮有聽聞在中學推動理財教育,只偶爾聽到在「企會財」科有相關的知識教導學生;可是,「企會財」乃選修科目,並非每個學生都會修讀。然則在中學推動理財教育的例子可謂鳳毛麟角,我們又豈能假設學生升讀大學後能「自然地」懂得理財?再者,理財教育除了知識層面外,態度更是重要;故此,我希望教育局能伙拍相關機構為中學製作理財教育套件,供中學老師使用。   曾幾何時,有某煙草商以「想做就去做」為推廣口號,旋即為社會詬病(年長一點的讀者應該知道是那一個品牌吧);後來,該廣告口號改為「應做就去做」,算是回應了社會的主流價值吧。今天,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也彷彿在推廣「想借就去借」;不知社會有沒有意識到要把主流價值灌注,使這些公司改變宣傳手法,推廣「應借才去借」?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7月28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寫於文憑試放榜日

香港中學文憑試今天放榜了!一群文憑試考生可能徹夜難眠,甚或如坐針氈、忐忑不安,等候領取成績通知書;作為他們父母的,或許會為他們的前途擔憂,不知他們能否繼續升學,或他們的成績會否得到僱主的垂青;作為老師的,很想知道他們教導這一群學生多年,嘔心瀝血,究竟學生在學科知識上掌握了多少。所以,文憑試放榜日,是考生、家長、老師都戰戰兢兢期待的大日子。我作為中學校長,這個日子當然與我有關;我的外甥女也是本屆文憑試考生,所以我也體會作為家長的心情。很想借這個平台,為本屆文憑試考生打打氣,亦為我校的中六學生打氣、為我的外甥女打氣。   有話說「文憑試,一試定生死」,這樣的說法未免把文憑試的成績看得過重了,亦為文憑試考生徒添壓力。文憑試成績固然重要,因各所大專院校都以此為取錄標準;但文憑試成績並非用來衡量人生成敗得失的工具,它只能叫你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多一點認識。文憑試成績好的同學可能代表語文能力較好,或比較適應紙筆考核模式;相反成績稍遜可能反映同學的強項並非在閱讀書寫,又或並未專注於學業而有所分心。無論如何,這成績通知書的結果並不為你「定生死、定成敗」,卻一定可以叫你更認識自己。   古語云:「有志者,事竟成。」現今的升學途徑越來越多,只要你有「想學之心」,加上你認識自己「想學甚麼」,必定能闖開一條出路。雖說本港資助學位名額有限,但加上自資學位、副學位、高級文憑、文憑、毅進等課程,已能滿足大部份有志在本地繼續求學的莘莘學子的需要。若你希望衝出香港,看看地球的另一角落、另一種文化,國內和海外升學的機會也多的是。以往,海外留學是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才可以獲得的機會;今天,內地升學或到台灣升學無論在學費和生活費方面都相對便宜,一般家庭省吃儉用也勉強能負擔得來,亦不失為繼續進修的好選擇。   假若你自覺沒有「讀書緣」,很想找份工作鍛煉自己,請緊記「書到用時方恨少」,你今天放下書包並不代表你以後不用再背上;反之,在工作崗位上你才真正知道自己欠缺甚麼知識和技能,然後有針對性的持續進修,向著自己的理想進發。   衷心祝福每一位文憑試考生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出路。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7月14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