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訓練

本地中、小學校(不包括特殊學校)能提供住宿訓練的實在寥寥可數,本校慶幸能擁有一棟提供八十八個宿位的宿舍,為中一學生提供兩至三個月的宿舍生活經歷。究竟宿舍生活能為孩子的成長注入甚麼元素? 成年人不難發現,這一代孩子是被寵壞的。究其原因,與社會整體生活條件改善,及家中孩子數目減少有關。為人父母者,即使自己省吃儉用,也把最好的留給兒女,致使萬千寵愛都集於家中一、兩名孩子身上;加上家庭生活改善,不少孩子都在家傭照顧下長大,「王子病」、「公主病」就在這個環境下「誘發」出來。住宿訓練就是針對這些障礙孩子成長的情況而設計的。 首先,住宿訓練是要訓練家長!家長得學會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面對困難,解決問題。家長常抱怨孩子長不大,常常要他們照顧,耗費心力;但卻沒想過,其實是他們「太關心」、「太敏捷」,把孩子遇見的問題,甚或可能遇見的挑戰都一一去除,那麼孩子又如何在挫折和失敗中獲取成長的養份?所以,住宿訓練先是要讓家長站遠一點,騰出空間讓孩子成長。 在訓練孩子方面,宿舍生活提供三方面的訓練予宿生,就是自理能力、紀律生活和群體相處。在自理能力方面,宿生必須學會自我照顧;由執拾、清潔等生活上的自理訓練,到完成功課、溫習等學業上的自理訓練,都在沒有家傭和父母的照顧下完成。在紀律生活方面,宿生都有一個作息時間表,每周五天按照時間表生活,久而久之就養成習慣。現代孩子總愛自由自在,事事順心而行,但宿舍生活讓孩子體會紀律生活的好處,提升學習效律。在群體相處方面,宿生從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小家庭中,進入人人平等的大家庭生活,必然遇上很多矛盾,甚至衝突。在宿舍生活中,宿生過著群體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是王子、人人都是公主的國度,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遷就、協調、磨合、妥協,生活就會完滿和愉快;唯一條件是家長不要介入參與,不要太計較子女的得與失,宿生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平衡點融洽地相處。 有宿舍生活不就等於有住宿訓練,訓練是要刻意安排的,按著教育的整體目標而制定,並且與時並進地優化訓練內容和形式。住宿訓練表面上與學業成績並不掛鉤,但我們相信培育人才是教育的本意,更是我校全人教育的宗旨。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鄭建德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3月《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從一齣話劇說起

每年一月都是我校師生、家長、校友歡聚的日子,因為每年的校慶綜藝晚會、開放日和感恩崇拜都安排在一月中舉行。我要跟讀者們分享的,正是我在校慶綜藝晚會所欣賞的一齣話劇;這是一齣由本校學生撰寫劇本、執導,並由師生合力演出的話劇,劇名叫「藥」。 故事描寫一群高中學生,每日埋首於學業,讀書、測驗、考試叫人沒有喘息的空間,甚至為了進入大學這夢想,連自小想著要到美國打籃球,或是到維也納學音樂等「不切實際」的夢想也要束之高閣。主角一心對現況很不滿,很想說服以拾「紙皮」維持一家生計的母親讓她到外國讀書,可是這也是「不切實際」的夢兒。另一方面,校長為求學校能成為全港頂尖中學,不惜威逼利誘周老師,要她想出提升學生成績的方法,周老師在苦無良策下,竟研製一種名為「聰明藥」的精神科藥物,學生服食後會乖乖聽命溫習,每日只須睡覺一小時,副作用不言而喻。更可怕的是,除了一心以外的所有同學們,縱使知道服用這「藥」的副作用,仍依從指示服「藥」,以提升學習能力,期望考進大學。 這齣話劇並非要反映本校情況,因學生們都認同學校重視學生成長,而非只顧「催谷」成績;然而,這齣話劇卻道出香港學生眼中的中學教育 — 以考進大學為成功指標,甚麼「德、智、體、群、美」全只是美麗的口號,這怎能不教我們深切反思! 「聰明藥」在現實世界中以何種形式存在?可能是羊群心態的補習文化,是各式各樣的模擬試,是無盡的試前操練。在如此擠壓的空間下,學生根本談不上了解自己的興趣、認清自己的方向、訂立自己的目標;久而久之,考進大學就成為他們的共同目標,至於考進大學後又如何,就留待進入大學後再回答。另一方面,香港的教育制度對「成功」的詮釋實在太狹隘,在文憑試放榜後傳媒的焦點總是聚焦在哪所中學出產最多「狀元」;在聯招結果公佈後就追問學校有多少學生考進大學。 教育工作者必須對自己的專業有承擔,不被社會對「成功」的狹隘詮釋牽著鼻子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強項弱處,讓他們在學校這片成長的天空下認識自己,走適合自己的路,才能無悔此生。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5年2月9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寫給中一學生的信

可愛的中一同學們: 收到你們所送的生日卡,暖流從心底湧上;每當我細閱卡上的文字,你們的笑臉就隨之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你們就是上主差來的小天使,為我每天繁忙的工作注入動力。我深盼你們能在這所充滿愛心的學校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我向天父的祈禱。 開學至今已差不多三個月了,我相信你們已熟習了校園的環境;倘若你仍感未能掌握中學的學習節奏,請不要過份憂慮,這是挺正常的。事實上,從小學升上中學,要學習和適應的事情頗多,只要不慌不亂,一定能克服所有的困難與挑戰。校長很想跟你分享你的師兄姐們的經驗,讓你更有準備,踏上中學成功路。 踏上中學初期,同學們會不期然常常跟小學比較。你最好的小學同學很可能升讀了不同中學,你可能仍懷緬小學時的班主任如何疼愛你;然而,這樣的懷緬與比較會窒礙你的前進的。校長不是要求同學拋棄過去的回憶,這是不必要且是不可能的,相反地我希望你能對過去的回憶珍之重之。我只想強調的是中學始終有別於小學,事事比較只會徒添負面情緒,取而代之該是探索新事物的精神,每當遇上不熟悉的人和事時,第一個反應可以是:這很有趣,我從未遇見過呢!這種探索的精神會帶領我們闖進更廣闊的學習天空。 此外,踏上中學後同學們的學習習慣是必須改變的。小學的學習內容相對顯淺,且經過小六全港性系統評估或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等統一考試的洗禮,同學們對應試學習的要求已相當熟悉,事事探求標準答案,並誤以為這就是學習的全部。當然,中學的學習也有應試的部份,但並非所有學習活動都是如此,老師可能只會提供範圍、指引、框架,當然還有呈交報告日期(往往是數日、數周,甚至數月後),同學就要對研習有所規劃,管理時間,按部就班,完成課業,這對同學來說是重大的挑戰。 除了學習習慣外,生活習慣也應該來個大革新。以往同學可能因小學就近入學的原則,不用長途跋涉,現在每天可能花上不少時間於交通上;此外,豐富多姿的課外活動叫人蠢蠢欲試,若再加上校外的訓練項目、網上娛樂等,一天縱使有四十八小時也不夠用。故此,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作息有序,顯得非常重要。以往喜愛的網上娛樂,亦應適可而止,才有充足精神迎接一天的挑戰。 總括而言,改變是免不了的,這是成長所需付上的代價,但相信經過中學階段的鍛煉,成長的收穫必定豐碩纍纍。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11月24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勿讓社會矛盾進入家庭與學校

九月二十八日防暴警察所施放的催淚彈,不僅嗆著現場的示威群眾,也把無數在電視機旁的香港市民「嗆」得淚流披面;大批市民自發地走上街頭,佔據多條主要幹道,社會運動進入「遍地開花」的狀態。 九月二十九日一大清早回到學校,掩藏好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到教員室主持特別教職員會議,指示如何安頓罷課學生,安排特備公民教育論壇,好不容易才熬過一天。沉澱過後,體會到社會矛盾已悄然溜進家庭與學校,不禁心酸。 有學生家長是警務人員,在家與子女爭辯;當子女同情示威群眾,家長則覺得警方鎮壓有理,對罵「戰場」由街頭走進家中。有經營中港貿易的家長,當子女表示要罷課聲援「佔中」行動,立時火冒三丈,因他的貿易生意因「佔中」而添上不明朗因素。在學校裡,支持罷課的學生和家長指責學校對罷課學生所提供的支援不足,而反對罷課的家長則指斥學校容許罷課,表現政治取態。社會矛盾已侵入校園,做成學校與家長、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 大家必須明白,這是一場政治運動,所爭拗的議題是社會議題;我們必須竭力阻止社會爭拗入侵學校與家庭,破壞家人關係和家校關係。社會是多元的,若家庭成員基於不同原因採納不同政治取態,我們必須互相理解和包容。作為成年人,父母更應沉住氣,鼓勵子女作多角度思考和分析,並尊重他們經過思考而作出的選擇;為人子女者,亦應了解父母的處境,並明白他們出於愛與擔憂,才阻止子女進行罷課或出席「佔中」集會。在家校關係上,家長和同學必須明白學校作為社會的縮影,政策措施必須照顧不同訴求的學生和家長;而學校亦必須加強透明度,與家長溝通和解釋學校政策及措施背後的考慮。 有「危」必有「機」。當社會出現政治危機時,亦是凝聚每一個香港人關心自己所身處的城市的時機;當矛盾衝擊著家庭時,正是我們檢視家人間是否溝通不足的好機會;當學校與學生、家長產生張力時,正好讓學校反思我們平日跟家長和同學的關係如何,互信是否足夠。祈求上主憐憫香港、祝福香港。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10月16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對中學罷課的見解

近日社會因政改所帶來的政治爭拗不斷,中學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份亦被牽扯在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會反思這些討論對學生成長有甚麼積極意義;作為學校領導,我會思考如何緩解這些政治爭拗對學校做成的衝擊。   我明白倡議中學罷課的團體以此行動製造社會張力,表達他們對政改的不滿;然而,反對罷課的團體希望政治角力不好打亂青少年正常學習生活。在這場政治爭拗中,學校與學生並不走在對立面,學校亦不應成為這場政治爭拗的角力場。主張罷課者應尊重選擇不罷課者,而不罷課者亦應了解罷課者向政府所爭取的訴求,不應視之為滋事份子,達致互相了解,互相包容。   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老師應把握契機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事實上,中學罷課的議題把原本對中學生比較遙遠的政改議題一下子拉近了。老師可藉中學生罷課的話題引導學生關心政改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學校可透過語文科、通識科、倫理與宗教科等引發學生認識和討論相關議題,從而確立自己的立場,不致人云亦云。此外,學校亦可舉辦論壇,讓學生認識當前的社會矛盾,抒發見解,並聆聽不同意見。   近日,持不同意見的校外團體都向學校「夾擊」,試圖影響學校按不同校情所作專業自主的判斷。其中反對罷課的團體宣佈設立舉報中學生組織和參加罷課熱線,並聲言會將所收集的舉報通報教育局,亦可能公佈學校名字。另一邊廂鼓吹中學生罷課的組織則提供電郵範本,鼓勵中學生、家長及校友們以電郵向校長查詢學校對罷課的立場,並轉寄查詢結果給該組織存檔。兩方的舉措都給予學校壓力,意圖影響學校的自主,均須予以譴責。反對罷課團體的熱線加增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且以教育局、校董會、家教會等組織向學校施壓;鼓吹罷課團體的電郵「炸彈」,亦是以學生、校友、家長的力量脅迫學校表態。我希望呼籲社會持不同意見的組織或個人,應該尊重學校的專業自主;而學校作為教育專業的組織,亦不會受脅迫而作出違反教育專業的決定。   當前中學生罷課與否的張力源於社會,作為基督徒,我會以祈禱守望社會政制發展,求上主止息紛亂;更祈求上主保護學校及學生,免受政治爭拗帶來的困擾。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9月22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年少無知,易陷信貸深淵

假若你在街上隨意找個成年人,訪問他的信貸經驗,他可能會告訴你他身上有一張或多張信用咭;又或是他的住所是通過按揭而購得,現時仍在供款。香港是財金活動頻繁的商業社會,信貸活動相當活躍,以上只是一些普羅大眾參與信貸的一些例子。筆者年青時於本地大學求學,也向政府借貸,以應付學費和生活費的開支,待畢業獲得固定工作後,才開始按月清還貸款,也是一例。   不知怎的,近年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紛紛向青少年「埋手」,以拓展客源。信用咭公司於各大學擺攤位、送厚禮,吸引學生申請信用咭;財務公司就不斷鼓吹「易借易還」、「節省利息支出」,鼓勵以借貸方式清還信用咭欠款,然後繼續消費。我最近留意到一則電視廣告,畫面有兩位年青人在沉醉於電玩,其中一位表示「手緊」(即銀根緊絀),另一位則輕描淡寫的表示「等錢使咪貸款囉」(若有財政困難大可貸款)。我相信廣告創作人以沉醉電玩的年青人代表時下的青少年人,而輕鬆的表示「有財政困難大可貸款」則淡化因借貸可能出現的負面標籤。這則廣告最後還標榜「不用露面,靠把聲都借到錢」(不用親身到財務公司,只須以電話通話就能完成借貸手續)。   這邊廂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施展渾身解數招攬年青顧客,那邊廂則聽到學生資助辦事處的統計,謂12-13學年有280名學生貸款人申請破產,較前一個學年增加17%。我在想,我們的年青人是在那裡學習理財的呢?事實上,筆者在中學服務二十多年,鮮有聽聞在中學推動理財教育,只偶爾聽到在「企會財」科有相關的知識教導學生;可是,「企會財」乃選修科目,並非每個學生都會修讀。然則在中學推動理財教育的例子可謂鳳毛麟角,我們又豈能假設學生升讀大學後能「自然地」懂得理財?再者,理財教育除了知識層面外,態度更是重要;故此,我希望教育局能伙拍相關機構為中學製作理財教育套件,供中學老師使用。   曾幾何時,有某煙草商以「想做就去做」為推廣口號,旋即為社會詬病(年長一點的讀者應該知道是那一個品牌吧);後來,該廣告口號改為「應做就去做」,算是回應了社會的主流價值吧。今天,財務公司和信用咭公司也彷彿在推廣「想借就去借」;不知社會有沒有意識到要把主流價值灌注,使這些公司改變宣傳手法,推廣「應借才去借」?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7月28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

寫於文憑試放榜日

香港中學文憑試今天放榜了!一群文憑試考生可能徹夜難眠,甚或如坐針氈、忐忑不安,等候領取成績通知書;作為他們父母的,或許會為他們的前途擔憂,不知他們能否繼續升學,或他們的成績會否得到僱主的垂青;作為老師的,很想知道他們教導這一群學生多年,嘔心瀝血,究竟學生在學科知識上掌握了多少。所以,文憑試放榜日,是考生、家長、老師都戰戰兢兢期待的大日子。我作為中學校長,這個日子當然與我有關;我的外甥女也是本屆文憑試考生,所以我也體會作為家長的心情。很想借這個平台,為本屆文憑試考生打打氣,亦為我校的中六學生打氣、為我的外甥女打氣。   有話說「文憑試,一試定生死」,這樣的說法未免把文憑試的成績看得過重了,亦為文憑試考生徒添壓力。文憑試成績固然重要,因各所大專院校都以此為取錄標準;但文憑試成績並非用來衡量人生成敗得失的工具,它只能叫你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多一點認識。文憑試成績好的同學可能代表語文能力較好,或比較適應紙筆考核模式;相反成績稍遜可能反映同學的強項並非在閱讀書寫,又或並未專注於學業而有所分心。無論如何,這成績通知書的結果並不為你「定生死、定成敗」,卻一定可以叫你更認識自己。   古語云:「有志者,事竟成。」現今的升學途徑越來越多,只要你有「想學之心」,加上你認識自己「想學甚麼」,必定能闖開一條出路。雖說本港資助學位名額有限,但加上自資學位、副學位、高級文憑、文憑、毅進等課程,已能滿足大部份有志在本地繼續求學的莘莘學子的需要。若你希望衝出香港,看看地球的另一角落、另一種文化,國內和海外升學的機會也多的是。以往,海外留學是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才可以獲得的機會;今天,內地升學或到台灣升學無論在學費和生活費方面都相對便宜,一般家庭省吃儉用也勉強能負擔得來,亦不失為繼續進修的好選擇。   假若你自覺沒有「讀書緣」,很想找份工作鍛煉自己,請緊記「書到用時方恨少」,你今天放下書包並不代表你以後不用再背上;反之,在工作崗位上你才真正知道自己欠缺甚麼知識和技能,然後有針對性的持續進修,向著自己的理想進發。   衷心祝福每一位文憑試考生都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出路。 作者為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執委 本文載於2014年7月14日《星島日報》教育版之「直言可資」